一、墨卷上的青云梯
道光十五年,南京贡院开科取士。寒门学子王秀才揣着干粮进考场,展开试题却傻了眼——明明考的是《论语》,题目却是\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\疏义。隔壁官家公子冷笑提笔,早从府学教谕那里得了密信:今年主考续弦新娶,最忌男女之论,破题需引《列女传》为要。
这科举看似公平,实则早被\认知门槛\垒成天堑。就像现在某些行业证书考试,明面上考专业,暗地里卖题库。茶馆说书人讲得妙:\八股文章金钥匙,不如考官小舅子一句话。\
二、科举里的三把铜锁
第一锁:截搭题里藏杀机
真正的狠招在题目嫁接。乾隆年间有次院试,出题将《孟子》\齐人有一妻一妾\和《诗经》\窈窕淑女\硬凑成\齐人之妻窈窕论\。寒门学子满头雾水,官宦子弟却早知这是学政大人纳妾时出的题,破题要往\闺阁之德\上靠。
这手段现在也不新鲜,某些招聘考试把\区块链\和\供给侧改革\混成论述题,看似考创新,实则是为难没听过内部讲座的考生。
第二锁:墨卷规矩筑高墙
《科场条例》规定\抬头双格,避讳缺笔\,稍有不慎就犯忌讳。咸丰八年,有考生写\皇上圣明\时\圣\字未抬两格,直接被黜落。而尚书家的公子早雇了专改格式的老秀才,连\龙须格蝉蜕格\这些偏门写法都门清。
现在某些论文投稿同样套路:\参考文献必须用Endnote格式行距精确到0.25磅\,卡的就是没导师带的外行人。
第三锁:房官荐卷看门第
乡试最关键的\荐卷\环节,早被房官们玩成关系网。光绪年间《点石斋画报》揭露:某房官见到\皖北王二狗\的考卷直接扔竹篓,看见\扬州李阁老侄\的卷子立马批\理明法备\。就像现在某些学术期刊,看到名校教授来稿就开绿灯,无名小卒写得再好也难录用。
三、破龙门的三块敲门砖
第一砖:以经解经破迷障
同治年间的状元徐郙有绝招:遇到截搭题,先拆《四书章句》找嫁接点。某次考题\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\,他看出这是《论语》开篇两句的拼接,破题写\悦在心而友在途,圣人之乐双至矣\,看得考官拍案叫绝。
这招现在对付跨界考题也好使:他说\用量子力学解释墨家思想\,你就答\非攻说符合测不准原理\——唬人的问题要用更唬人的答案破。
第二砖:格式本里练硬功
聪明的寒门子弟会抄录历年朱卷。光绪举人周福清(鲁迅祖父)曾整理《格式避讳全本》,把\玄\字缺末笔、\胤\字改\允\的规矩记得滚瓜烂熟。某次考试因\宁缺毋滥\的\宁\字未避道光名讳\旻宁\,生生把\宁\写成\甯\,保住功名。
现在应对形式主义也有这招:他说要\可视化矩阵方案\,你就做ppt时多画几个彩色方块——内容不重要,形式先过关。
第三砖:投名状里找门路
《儒林外史》范进中举前,老丈人胡屠户骂他\尖嘴猴腮\,中举后立刻改口\文曲星下凡\。真正聪明的考生会提前拜码头:给学政送\窗课\(平时习作),给房官递\行卷\(诗文集)。就像现在考博前给导师发邮件\拜读您某篇论文深受启发\,混个脸熟比寒窗苦读管用。
四、科场外的通天路
贡院墙外槐树下,永远蹲着卖\状元糕\的小贩。光绪二十三年,有个机灵鬼不卖吃食,专卖《房师密语》——实为收集考官批卷习惯的册子。某考生靠册子中学政\最爱'夫天地者'开篇\,果然高中。
《红楼梦》贾宝玉厌恶八股,贾政却说:\哪怕胡诌些来搪塞,也须装个样子。\可见认知壁垒从来不是真学问,而是入场券。如今考研考编,多少人也得先学会\搪塞的样子\。
老辈人有句话:\十年寒窗敌不过三句提点。\现在地铁口贴着\包过班\广告,中介兜售\内部指标\,与当年科举卖\关节\何异?菜市口刘婶说得实在:\啥认知门槛?就是变着法收买路钱!\