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药柜前的生死局
光绪年间,济南府仁寿堂来了个咳血的病汉。坐堂先生搭完脉,提笔写下\川贝三钱为君,枇杷叶两片为臣\,小伙计抓药时却耍了花活——川贝换成浙贝,枇杷叶偷偷减半。病汉吃了半月不见好,最后咳死在炕上。衙门来查账才发现,光这一味川贝,药铺半年就贪了二十两雪花银。
您可别小看这\君臣佐使\四个字,里头藏着的弯弯绕,比菜市口到前门大街还远。就像现在某些养生馆,把萝卜干说成\千年人参须\,枸杞泡酒敢叫\南极长生汤\。
二、药方里的三昧真火
第一昧:虚增君药抬身价
真正的\君药\本是治病主将,可到了黑心伙计手里就成了摇钱树。《本草纲目》里明明写着\麻黄发汗解表\,到了药铺账本上就变成\雪山麻黄\——其实就是在灶台后头捂了三天发霉的陈货。
光绪十二年,京城闹时疫,同仁堂的\避瘟散\方子本该用金银花为君药。可伙计把方子改成\关外雪莲为君\,价格翻了十倍。就像现在某些\特效药\,把维生素c包装成\抗氧化因子\,换个名字就敢卖天价。
第二昧:以次充好换门庭
\臣药\本是辅助君药的副将,最容易被偷梁换柱。杭州胡庆余堂的老药工说过:\看一家药铺黑不黑,就看他的陈皮是不是橘子皮。\正宗的广陈皮要三年陈化,黑心铺子拿鲜橘皮喷酱油充数,晒干了往药斗子里一扔,外行根本分不清。
《老残游记》里记着桩惨事:产妇难产要用人参吊气,伙计却给换了党参。稳婆急得直跺脚:\这'白条参'顶个屁用!\就像现在某些中药包,说是\冬虫夏草\,细看全是面粉压的模子货。
第三昧:夸大药引造玄机
\使药\本为引经报使,到了奸商嘴里就成了\神仙引\。同治年间山西闹痢疾,有药铺在方子里加\无根水做引\,其实就是屋檐接的雨水。更绝的是要\公鸡初啼时的露水\,逼得病人半夜三更趴菜地里等鸡叫。
现在某些\祖传秘方\还是这个套路:\此药需用天山雪水送服\,其实就是在矿泉水瓶上贴个蓝标签。茶馆赵掌柜说得好:\真要这么讲究,治个感冒还得去王母娘娘的瑶池舀水?\
三、破药局的三帖方
拆招第一帖:识得君臣真面目
苏州有个绸缎商久病成医,抓药时总要问三句:\君药产自哪座山?臣药炮制几年整?使药要用什么引?\某次伙计答不上\川贝母的鳞茎有几瓣\,当场露了馅。就像现在买阿胶,得问\是驴皮还是马皮\,再不行掏出手机查药典图鉴。
拆招第二帖:货比三家不吃亏
京城老太太有绝活:拿着方子跑三家药铺。仁济堂说\川贝断货\,她就晃到保和堂:\人家可说了,库房里还有三斤半。\逼得掌柜的从柜台底下掏出真货。这招放现在叫\交叉验证\,他敢说\野生黄芪\,您就问\有没有林业局批文\。
拆招第三帖:釜底抽薪验真章
《镜花缘》里林之洋教过妙招:抓完药先掰半片含嘴里。真黄连苦得舌头发麻,假黄连拿黄柏充数只有涩味。现在街坊王婶更绝,买当归非要切一片泡白酒:\真货酒变琥珀色,假货泛浑汤。\任你伙计说得天花乱坠,这一杯药酒就是照妖镜。
四、老祖宗的保命经
药王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里写得明白:\若有疾厄来求救者,不得问其贵贱贫富。\可到了黑心药铺,这句话变成了\若见病汉来抓药,先看钱袋鼓不鼓\。
《红楼梦》里晴雯伤风,胡太医给开了虎狼药,幸亏宝玉识破改成\当归陈皮\。可见再高明的\君臣佐使\,也怕遇上懂行的主。如今街坊都学精了,进药铺先背《汤头歌》:\四君子汤中和义,参术茯苓甘草比。\伙计听见立马不敢糊弄。
老辈人常说:\三折肱为良医。\这话反过来说也通——被药铺坑过三次,傻子都能成半个郎中。就像现在某些年轻人,被保健品坑过之后,《神农本草经》倒背得比手机号还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