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体版 简体版
八三看书 > 游戏竞技 > 四合院:开局四九,军工天才 > 第133章 电子管生产线
八三看书 www.83ks.net,最快更新四合院:开局四九,军工天才!

\这种电子管看似简单,但内部结构精密复杂,\他指着玻璃管内部的金属构件,

\最关键的是阴极、栅极和阳极三部分。阴极加热后会释放电子,栅极控制电子流量,阳极收集电子形成电流……\

赵部长瞪大了眼睛,努力跟上李明远的讲解节奏,但听着听着,他的眉头就皱了起来,渐渐地嘴巴也不由自主地张开了。

当李明远谈到电子在真空中的运动轨迹和各种参数时,赵部长已经完全懵了,脸上的表情从困惑变成了彻底的震惊。

\……所以通过控制栅极电压,我们就能放大微弱信号上千倍,这是电子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。\李明远总结道。

赵部长抓了抓头,仿佛那里装的不是脑子而是一锅粥:

\明远,等等……这些东西我完全听不懂。你说这个小玻璃管能放大信号上千倍?你在跟我开玩笑吧?\

李明远微微一笑,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走到实验台前,接通了一台装置。

\这是我们进口的标准电子管,\他指着一个体积明显更大的玻璃管,\而这是我刚做出来的样品。\

他将两个电子管分别接入测试设备,调整了几个旋钮,一系列数据立刻显示在仪表上。

\看,我做的这个体积只有进口的一半,但功耗却低了三分之一,更关键的是,经过加速寿命测试,理论寿命是进口产品的两倍以上。\

赵部长的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大,眼球仿佛要从眼眶里蹦出来。

几乎是蹦到了测试台前,鼻子都快贴到仪表上了:\这……这……这不可能!\

他像个第一次见到电灯的孩子一样,瞪着那两个电子管,来回比对着。

进口的电子管确实笨重许多,而李明远做的那个小巧精致,在测试设备上发出稳定的蓝光。

\我的老天爷啊!\赵部长拍着大腿喊了起来,声音大得把门外路过的秘书吓了一跳,

\你是怎么做到的?我们连仿制进口的都勉勉强强,你居然做出了比进口的还要好的东西?\

李明远淡定地解释:\关键在于材料纯度和制造工艺。我改进了真空处理方法,优化了电极结构和位置精度,还有……\

\打住打住!\赵部长挥手打断,\别再跟我说这些专业术语了,我听不懂。就告诉我,我们能不能马上批量生产这个小东西?\

\当然可以,只要材料到位,一周内就能建立小规模生产线。\李明远自信地说。

\一周?\赵部长再次瞪大眼睛,\不,太慢了!我马上打电话,今天,就今天晚上,把你需要的所有材料都调来!多少人力物力你尽管说,保证全力支持!\

还没等李明远回答,赵部长已经冲出了实验室,奔向电话室。

李明远摇摇头,嘴角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。

……

当晚,李明远的实验室灯火通明。

赵部长以军事紧急任务的名义,从全京城各地调来了一批最优质的原材料和设备。

而李明远则通宵达旦,详细设计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。

第二天傍晚,在李明远的指导下,厂里抽调的技术骨干和工人们已经组装好了第一条电子管生产线。

虽然简陋,但每个环节都按照李明远的要求严格执行。

\启动玻璃熔炉!\李明远下令。

熔炉点燃,温度迅速上升到1500度,玻璃开始变得通红,如同岩浆一般流动。

经过精确的吹制和塑形,一个个玻璃外壳在工人熟练的手中成型。

另一边,金属工序组的工人们正在加工电极。

李明远亲自指导他们如何将金属丝精确弯曲成特定形状,如何控制电极之间的间距。

\记住,间距误差不能超过0.01毫米,否则电子管的性能会大打折扣。\李明远一遍又一遍地强调。

拼装、抽真空、封装、测试……每个环节都在李明远的亲自监督下进行。

当第一批电子管进入最后的测试环节时,整个车间鸦雀无声,所有人都屏住呼吸,盯着测试台。

测试设备发出轻微的嗡鸣声,一排电子管逐一点亮,发出稳定的蓝光。

\成功了!\一名年轻技师忍不住欢呼起来。

就在这时,赵部长推门而入。

他刚从一个紧急会议赶回来,听说生产线已经开始运行,连夜赶来查看。

当他看到测试台上排列整齐、全部点亮的电子管时,整个人愣在了原地,一动不动,仿佛被施了定身法。

\这……这是我们自己的?\赵部长的声音有些发抖,\全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?\

李明远走到他身边,轻声解释:\是的,这是第一批样品,共50只,已经全部通过了基本测试。从明天开始,我们就能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。\

\小批量是多少?\赵部长还沉浸在震惊中。

\每天100只,一周内可以达到日产1000只的水平。\李明远答道。

赵部长的下巴几乎要掉到地上:\一天一千只?!这岂不是意味着我们再也不用为进口电子管发愁了!\

他激动地抓住李明远的肩膀:\明远,你再次创造了奇迹!我必须立即向上级汇报这个好消息!\

李明远微笑着点点头,但内心却在思考下一步计划。

电子管只是基础,真正的技术革命在于晶体管——那个将在未来彻底改变电子工业面貌的小东西。

但他知道,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,不能操之过急。

……

消息传得很快,仅仅两天后,科学院的代表团就匆匆赶来参观这条电子管生产线。

代表团由五名资深专家组成,其中领头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,已有七十多岁高龄。

\听说你们实现了电子管的自主生产?\老院士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问道,语气中充满了怀疑,\还说性能超过了进口产品?\

李明远没有多言,只是做了个\请看\的手势,指向正在运行的生产线。

代表团成员们慢慢走近,观察着每一个环节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