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李明远一声令下,高射机枪开始射击,两根枪管同时喷吐着火舌,弹壳如雨点般落下
\哒哒哒——\机枪的咆哮声震耳欲聋,但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精准度。
远处的气球标靶接连爆裂,几乎没有一发子弹落空。
操作手甚至展示了\预判打击\,提前瞄准气球可能飘动的位置,然后精确命中。
\射速每分钟600发,有效射程2000米,\李明远的声音盖过了枪声,\最关键的是操作简单,三个人就能完成全部动作,非常适合快速部署。\
高射机枪停止射击后,烟雾缓缓散去,专家们发现空中的标靶已经全部被击落,没有一个幸存。
但最震撼的表演还在后面。
李明远引领众人来到35毫米高射炮旁。
\这是重型防空武器,35毫米口径,专为中高空目标设计,一发就能击落中型轰炸机。\
这次的标靶被放到了更高的位置,约1500米高空,距离射击点将近3公里。
高射炮庞大的身躯缓缓转动,炮管昂起,对准远处那个几乎看不清的小黑点。
\射击!\
\轰——\一声巨响,炮管喷出橘红色的火焰,一发炮弹呼啸着冲向高空。
专家们集体屏息,目光追随着那颗炮弹。
几秒钟后,远处高空中爆发出一团耀眼的火球,标靶连同周围的空气仿佛都被撕碎,形成一个小型蘑菇云。
爆炸的冲击波甚至传回了射击场,让人感到一阵气浪掠过。
\精确命中,目标完全摧毁。\观测员通过望远镜确认后报告。
现场一片寂静,所有人都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得说不出话来。
直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突然单膝跪地,老泪纵横:\三十年了……\他的声音哽咽,
\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防空武器,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了……\
几位军方首长也情不自禁地站起身,眼中闪烁着泪光。
杨部长激动地握住李明远的手:\李总工,你为国家立了大功!这三种防空武器,对我们的意义无法用言语形容!\
李明远却显得异常冷静:\武器做出来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尽快装备部队。\
他转向杨部长,眼神坚定,\我建议第一批'天罗'和高射机枪立即发往前线,尤其是沿海重要城市。\
\沿海城市?\杨部长有些疑惑,\敌人现在主要的进攻方向是内陆啊。\
李明远沉声分析:\敌人在陆地上连连败退,已经被我们的107火箭炮打怕了。根据前线的情报,敌军指挥部接连被摧毁,地面部队已无力与我军正面对抗。\
他指向远方,仿佛能看到未来:\在这种情况下,敌人唯一的选择就是利用空中优势,对我方城市实施报复性轰炸,尤其是沿海工业城市。这是他们唯一能挽回些许颜面的方式。\
作为穿越者,李明远自然知道接下来敌军就要轰炸魔都了。
军方作战参谋点点头:\李总工分析得有道理。敌人已经在调集空军力量,很可能会对我沿海城市发动大规模空袭。\
\我们必须抢在敌人行动之前,布置好防空网络。\李明远语气坚定,\尤其是魔都、羊城这样的重要城市,必须优先保护。\
杨部长拍板决定:\就这么办!立即动员工厂全力生产,第一批防空武器连夜装车,明天就发往前线和沿海重镇!\
……
与此同时,敌军总部,唐司令脸色阴沉,看着桌上最新的战报。
\又一个指挥部被摧毁,第五军区司令部被敌人的火箭炮夷为平地,司令和参谋长全部阵亡。\参谋长声音颤抖,\这已经是本月第十四个被摧毁的指挥部了。\
唐司令一拳砸在桌上:\该死的火箭炮!这到底是什么武器!\
他起身走到墙上的大地图前,看着那些被标红的区域——每一个红色标记,都代表着一处被107火箭炮摧毁的阵地或指挥部。
那些红色标记几乎覆盖了整个前线,触目惊心。
\陆地上,我们已经无法与他们抗衡,\唐司令的声音低沉,带着难以掩饰的绝望,\地面部队已经溃败到海边,再无回旋余地。\
空军司令严肃地说:\既然地面无法取胜,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空中力量。敌人缺乏有效的防空武器,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。\
唐司令沉思片刻,眼中闪过一丝狠厉:\集中全部空军力量,对他们的沿海城市实施大规模轰炸,尤其是上海、广州这些工业中心。让他们尝尝什么叫做从天而降的死亡!\
\轰炸平民区?\一位参谋小心地问。
\这是战争!\唐司令厉声道,\他们用火箭炮让我们付出了惨重代价,现在该轮到他们尝尝苦果了!\
会议结束后,空军司令立即下令各航空基地准备,集结所有可用的轰炸机,计划三天后对沿海城市发动大规模空袭。
……
就在敌军密谋空袭的同时,第一批防空武器已经装车,准备发往前线。
轧钢厂门口,十几辆卡车排成一排,每辆车上都覆盖着厚厚的防水布,掩盖着里面珍贵的武器。
李明远亲自检查每一件武器的包装和固定情况,确保运输途中不会发生损坏。
\第一批一共八套'天罗'防空系统,二十挺14.5高射机枪,以及详细的操作手册,\李明远对押运队长说,\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送到前线,交给李云龙部队。\
押运队长敬了个军礼:\保证完成任务!\
杨部长站在一旁,看着这些即将出发的武器,眼中满是期待:\李总工,你对前线这么有信心,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把握?\
李明远微微一笑:\我只是相信我们的武器,更相信像李云龙这样的指挥官。有了这些防空武器,敌人的飞机一定会付出惨重代价。\
夜幕降临,车队悄然出发,向着前线驶去。
杨部长和李明远站在厂门口,目送车队消失在夜色中。